汇聚430多项技术产品中关村展示中心常设展亮相!

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中关村展示中心常设展重装亮相,将于近期对公众开放。展览以“四个面向”为主线多家在京科研机构、企业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商业航天、生命健康、合成生物制造等前沿科技领域的430多项技术、产品,全面展示了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进展和成效。其中,一些在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上对外发布或亮相的重大成果在此进行了集中展示。

常设展展览面积共1万平方米,设置序厅、“砥砺奋进这十年”和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板块,包括基础研究、大科学装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量子信息、商业航天、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合成生物制造等21个展区,全面展示北京市聚焦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引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

2014年2月26日,习在北京考察工作时强调,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

“砥砺奋进这十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全力塑造科技创新核心优势,科技创新发展实现六个“创新跃升”、五个“全球前列”,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一跃成为全球科技创新关键枢纽。

与2014年相比,2023年北京科技创新发展主要指标实现六个“创新跃升”。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增加4倍多,从48.2件提高至262.9件;年技术合同成交额增加1倍多,从3136亿元提高至8536.9亿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加1倍多,从1.04万家提高至2.83万家;每日新设科技型企业数量增加1倍多,从146家增加至337家;中关村示范区企业总收入增加1倍多,从3.6万亿元提高至8.6万亿元;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加1倍多,从4738.5亿元提高至11859.1亿元。

2023年,北京科技创新也实现五个“全球前列”。北京连续多年蝉联《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榜首;北京高被引科学家数量在全球创新城市中位居第一;北京连续两年《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位列全球第三;北京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榜单前列;北京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6.83%,位居国际知名创新城市前列。

凝视成绩单背后,是北京对基础研究的大力支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板块,就对北京市实施基础研究领先行动进行了重点展示。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从经费投入情况来看,北京市基础研究投入达到471亿,占R&D经费比例为16.6%,达到创新发达国家水平,基础研究经费占全国的23%。

为充分释放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北京依托市自然科学基金,在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方面不断探索,在全国实现4个率先:率先试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享受100%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率先实行自然科学基金全项目类型经费“包干制+负面清单”;率先建立多元投入的联合基金模式;率先在全国省级自然科学基金中,设立本科生启研计划和外籍学者汇智项目。

得益于北京市实施基础研究领先行,领先国际的基础研究成果持续产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方忠团队计算预测发现的若干重要拓扑物态及其材料体系,包括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绝缘体、狄拉克半金属、外尔半金属和三重简并费米子等,引领了国际进展,使我国在该领域站在国际最前列。

当前硅基晶体管技术接近物理极限,中国科学院院士、北大电子学院院长彭练矛团队发明的一种单层半导体性能调控的方法,解决了接触问题,超越了硅基极限,成为了顶级研发机构追赶的对象。

在探索未知世界上,大科学装置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科学院科技基础能力局(筹)副局长卢方军介绍,北京是全国大科学装置最聚集的地区。作为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目前落地多个大科学装置,其中4个已经开始了科学运行。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是怀柔综合性科学中心的旗舰装置,预计今年底出光,明年建成。建成后将是世界上亮度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之一,可以发射比太阳表面亮1万亿倍的光,将广泛应用于生命、材料等领域研究。

一台绚丽闪亮的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引人驻足,它是落户怀柔的首个大科学装置,主要是研究地球不同圈层的相互作用,探究其中的物理、化学和生命过程,增强我国在地球系统科学,特别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话语权。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完成的大规模量子云算力集群建设,综合指标进入国际第一梯队;中关村泛联移动通信技术创新应用研究院完成的半静态RIS 无线控制系统原型样机,将有效降低RIS在现网部署复杂度、提升网络优化效率;银河航天研发的我国首款使用柔性太阳翼平板式,是我国首次在轨对多星堆叠发射技术进行验证,为我国巨型低轨通信星座的快速部署提供技术支撑一批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的量子信息、未来通信前沿成果,正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增添助力。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北京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首都发展新动能。面向经济主战场板块,集中展示了北京在商业航天、新能源智能汽车、合成生物制造、机器人、智能制造与新材料等领域的创新成果。

2024年1月,北京市发布《加快商业航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布局形成“南箭北星”发展格局,并实现多个第一:蓝箭航天朱雀二号是全球首款连续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星河动力完成民营企业首次海上火箭发射,星际荣耀双曲线二号实现国内首次火箭复用飞行……

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昌武介绍,目前正在研制的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属于不锈钢火箭,不锈钢贮箱成本是传统铝合金的1/6,生产周期是其1/5,理论设计重复使用寿命是铝合金的10倍以上。朱雀三号一子级设计复用次数不少于20次,计划明年首飞。发射成本可以从朱雀二每公斤6万左右,降低到2万以下,将为我国太空运输提供更多保障。

张昌武表示,虽然民营企业做火箭是一条非常艰难的路,但公司9年的发展,也见证了北京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我们将通过低成本可重复使用火箭的研制,助力北京商业航天创新高地的建设。”

在该展区,引人驻足互动的还有各类智能机器人,比如满足特种应用场景的四足机器人、可以用于消防等特殊场景的救援人形机器人等,以及理想、北汽、小米等企业带来的新能源智能汽车等。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北京市主动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并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长安链、生物育种、氢能储能、绿色低碳等领域持续注能。

中国科学院理化所研制的液氢(零下253C)、液氦(零下269C)和超流氦温区(零下271C)系列大型低温装备,就占领了相关领域国际制高点,形成这一装备研发的世界第三极,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作为农业的“芯片”,种业的发展也是北京科技建设的重点。北京市以建设“农业中关村”和“种业之都”为重点,培育了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的重大优良品。

推荐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