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杨绢叶螟其实是鳞翅目螟蛾科的一种害虫,主要以幼虫取食植物的嫩叶为生。它的寄主植物相对来说比较少,主要就是大叶黄杨、瓜子黄杨、雀舌黄杨等黄杨科的植物。
而当我们发现黄杨缺刻、干枯时往往危害已经十分严重,比如在青海地区一年只发生1代,黄杨绢野螟并不是一年只发生一个世代,错过最佳的防治时期了。在我国南北地区发生世代差异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大,在南方等地区一年甚至可以发生3~4代,而在山东、河南等地一年则可以发生2~3代,世代重叠现象十分严重。
很多朋友以为黄杨叶片上那些黑绿色的点状物质是黄杨绢野螟的虫卵,这是错误的,因为这些黑绿色的点状物质其实是黄杨绢野螟的粪便。
一个是越冬幼虫的出苞期。此时越冬幼虫刚刚出来危害,虫口数量较少,而且对药物的抵抗能力也较弱。
我们知道黄杨绢野螟是以其低龄幼虫在黄杨等寄主植物上结苞越冬的,在冬季并不易被大家察觉。而这些越冬的幼虫其实对温度的变化是十分敏感的,春天气温刚刚上升,人们还没有开始一年中虫害的防治工作时,它就会开始出苞进行危害,而且虫口数量很大,出苞即可危害,具有一定的突发性,让大家措手不及。
而且由于我国南北气候差异较大,黄杨绢野螟的越冬幼虫在不同地区的出苞危害时期也不一样。
黄杨绢野螟不好防治的主要原因与其独特的危害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主要源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二个则是第一代幼虫的低龄阶段。因为这一时期害虫的数量还不是很多,低龄期还没有进入暴食期,对园林植物的伤害还不是很大。
黄杨科的植物有很多,常见的主要有大叶黄杨、瓜子黄杨、雀舌黄杨等,它们不仅四季常绿而且十分耐修剪,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不管是在道路绿化、小区绿化、高校以及公园绿化中都常常可以见到它们的身影。
黄杨绢野螟的虫卵主要是分布在叶片的背面的,而且在初产时为乳白色,在孵化前才会慢慢变为淡褐色。
比如说在华东、华中等地区,一般每年的3月份中下旬左右就会有越冬幼虫出苞危害;而在华北地区黄杨绢野螟的越冬幼虫往往在4月初才会开始大面积出苞危害。
黄杨绢野螟的幼虫在进行取食时是比较特殊的,它会先从体内吐出一些丝状物质缀叶结巢,将嫩叶和自己都包裹在自己所建造的这个小巢内,然后在巢内取食危害。
其在取食危害时还喜欢吐丝结巢,在巢内进行危害,在危害初期如果不仔细观察,很难被大家发现。
所以说,不管是从颜色还是分布位置都可以判断出叶片上我们常见的那些黑绿色物质不是黄杨绢野螟的虫卵而是粪便。
所以说,在
我们在黄杨枝梢及叶片上所见到的那些白色丝状物就是黄杨绢野螟自己所吐的丝。
黄杨绢野螟的幼虫虫体颜色为黄绿色,同时背部有一些黑点,与黄杨等寄主植物枝叶的颜色十分相近,所以刚刚孵化和出苞时很难被大家发现。
所以说,对于黄杨绢野螟的防治一定要抓住防治的关键时期,尽量在其大面积爆发前,进入暴食期前将其控制住,减少其对园林植物的伤害。
在黄杨的养护过程中,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黄杨的嫩叶出现大面积的缺刻、甚至是干枯,在黄杨上仔细观察还可以发现许多白色的如蜘蛛网一样的丝状物,和一些黑绿色的点状物质,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
黄杨绢野螟的幼虫在3龄之后会进入暴食期,食量大大增加,被其危害的植物可能几天之内植株上就就仅剩下虫粪、丝网、干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