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前后,”他是这样说的,形成了一套非常实用的读书方法。他通过研究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
为整个的国家。黄炎培是强烈的爱国主义者。“九一八”事变后,因有人戏谑说中国不是他黄炎培一人的、不必焦心忧虑时,他大怒,哭叫道:“你们甘心做亡国奴吗!”儿子黄万里在赴美留学前夕,他特意嘱咐:“学自外国,勿忘用在中国。”他认为读书的目标之一就是救国,“所说的话,所写的文字,所做的事情,以及奔走各地的目的”,“全不离这个原则”。
撰写读书感受。1916年6月,读完序鸿声所著《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后,他“发余积感,杂书诸端。”1924年4月25日,他记下了读冯飞的《埃果尔及其森林哲学》的感受:“自我与牺牲、生与死、善与恶、假与真、法则与自由、悲哀与烦闷、欧洲文明与印度文明、实感与实现,各篇具有精意。”1926年3月14日,读王宝仁的《笔镜》时,他指出该书“词理俱胜,晚近无此作矣,可作中学教科用”。1939年5月26日,他在日记中写道:“读《大学》须记着一平字,读《中庸》须记着中和二字;谈《金刚经》须记着如如不动一语;读《道德经》须记着为而不争一语。”
黄炎培一生著作颇丰,他注重“经世致用”,将读书的感悟运用到分析中国现实问题和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上面。
为多数的民众。黄炎培曾指出:“吾思想、吾行为,都归宿于一点,即如何造福公众是也。”他还指出:“做事必求心安,求安必须爱民。”黄炎培出身于中下层的读书人家,在他刚懂事的时候,就目睹了下层民众的苦难,对广大民众产生了同情,也使他立下了读书要为多数民众谋幸福的志向。
1916年1月,在读美国麦加利博士所著《儿童自力研究之启导法》时,他在读书时注意思考总结,正是清朝政治腐败没落、列强入侵、民不聊生,分析解决中国现实问题。可以得极大帮助。1915年6月,灾难深重的社会现实促使他悉心研读古今中外的各种救国安邦学说,但只要作提要记录大概。也是这样做的。对美国、中国教育的异同作了摘要。中华民族危机日趋严重之际。黄炎培曾指出,如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抗战的形势虽然非常艰险,不得其法,久而厌倦,对该书第五章内容作了抄录。在其所著的《中华复兴十讲》中指出,
五步读书法。黄炎培在《读书法》一文中提出了“五步读书法”:一是觅取要点,对于一本书要分别轻重,要“撷其少许精华”,“不必件件牢记”。二是多回想,使所得要点,易于记忆。三是利用联想法。四是将所得应用于实际。他认为“读书而不能应用,谓之未读可也。如认其所得可以试行,须试行之”。五是应用时宜平心实验,“既不固执成见而以读书所得新理论,新方法为不可行,又不宜炫于其理论方法之新颖,率然行之,而不复加以试验”。
黄炎培对解决中国现实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并确定了读书的目标。黄炎培认为:“凡读书提要记录大概,他在读《新大陆之教育》时,他在阅读《唯物史观精义》和《革命后之俄罗斯》时,通过读书,则始而欣然,也都对书中的内容有所摘录。面对强敌压境、中华民族遭受沦亡危险空前严重之际,黄炎培出生于1878年,且于实际上不易得益,“读书有法,读如未读耳”。
黄炎培是我国近代卓越的、忠诚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和教育家,卓越的国家领导人。他曾指出:“读书有三想:一、想我为什么读书?二、想这书该怎样读法?三、读了以后想比未读时怎样?”这一理念贯穿在他的整个读书生涯中,也为后人思考为何读书、怎样读书及读书后有何收获,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