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应该要认识到,新一轮资本市场改革是涉及到资本市场深层次的、根本性和系统性的体制机制改革,是从资本市场的长远发展角度来考虑的。
当时资本市场改革同样是通过放开再融资、并购重组等政策约束,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在2013-2014年那一轮资本市场改革进程被轰轰烈烈的“去杠杆、降风险”进程被打断以后,(二)上一轮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离我们并不遥远,即2013-2014年期间(造就了2014-2015年的大牛市),资本市场改革在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防控金融风险水平方面均有不同程度提升。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意味着中国新一轮的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基本已经进入深水区,也给新一轮资本市场改革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调(这里主要讨论股市、关于债市的讨论可参见之前的报告【缘份一道桥】交易所与银行间市场渐趋一统)。随着2019年3月1日科创板推出并实施注册制、2020年3月1日新《证券法》正式实施、交易所债市和发改委企业债实施注册制以及2020年8月21日创业板实施注册制,但在2015年股灾的冲击之下如火如荼的改革之路不得不中止,
虽然我国债券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13万亿,但股票市场目前规模仅85万亿元左右、占经济总量的比值约在85%,与美国53.92万亿美元的股票总市值和252%的股票市值/GDP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和中国邻近的日本股票市值也达到623.53万亿日元、股票市值/GDP亦有113%左右
(一)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资本市场正以前所未有的蓬勃朝气迈向新征程”。201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直言“资本市场在金融运行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2019年9月国务院金融稳定委员会召开第七次专题会议提及“要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增强资本市场的活力、韧性和服务能力,使其真正成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2020年10月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资本市场能够更有效地配置资源,也是直接融资的最主要载体,因此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提升直接融资比重具有同样的内涵。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有助于提高金融体系的适配性、稳定宏观杠杆率、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这和未来一段时期的政策导向也是比较一致的。
中央一直注重资本市场改革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方面多次做出重要部署。在国家顶层设计和各方面力量统筹推进的背景下,目前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共识已经基本形成,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也已成为本轮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并不断焕发生机。201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沿着原来的路径重启了新一轮资本市场改革。特别是2016-2017年的严监管大环境使得之前陆续被放开的政策门槛也相继被再次提高。并践行一些新型资本市场制度来实现。同时,2020年11月3日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明确提出“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但是从资本市场市值与GDP的比值、市场主体参与力度以及资本市场在满足人民群众财富保值增值的需求等层面来看,我国资本市场还有很大发展、优化和提升空间。党的十八大以来。
(三)由于目前正适逢中国十四五规划大幕拉开之际,本轮资本市场改革由于充分融入了证券发行改革、新三板转板改革、科创板试验田、金融业对外开放、中长期资金以及外资增量资金进入、缓解债务压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等内涵,显得更具战略意义。